金融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南部县样本的探索与实践-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
●中共南部县委党校 袁静
近年来,南部县以比较明显的“三农”工作成效优势、金融业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产业稳步推进的条件优势、乡村振兴涉农主体金融需求巨大的潜力优势,准确把握机遇,干在实处,全省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首批试点示范县建设在探索中扎实推进,金融创新赋能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效。
a监管同向发力推动服务提质升级
健全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机制。坚持金融赋能乡村振兴、促进金融支农兴农富民理念。制定完善金融政策,着力化解金融政策目标与乡村振兴目标的矛盾,创新激励机制,利用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手段,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商业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增强商业银行支持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持续加大资金倾斜性投入。对标“财政优先保障”的总体要求,设定财政资金投入乡村振兴领域的增长幅度,进一步注重资金及时到位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照“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的要求,细化实化工作举措,精准组织实施金融资源投向乡村振兴领域。
强化金融政策引导激励作用。倡导金融机构为涉农中小微企业和农户减费让利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降低金融机构税费负担,增强其服务乡村的有效性;发挥好中小金融机构支农主力军作用,针对地处偏远、生产急需而当地又无金融网点就近提供服务的小额信贷机构,给予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探索放开再贷款“一刀切”利率限制,鼓励地方法人机构根据资金运用成本、风险、期限等因素,建立差异化、灵活的利率定价模型,引导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
优化金融服务监管主体职能。完善以人民银行为宏观政策执行、国家金融监管局为风险管控、地方金融监管分局为日常监督的多元监督体系,厘清各监管主体的责任,避免职能、工作交叉对各银行机构造成的负担及压力,形成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监管格局。
b主体同心同行推动环境向优发展
促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发展。创新金融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全面整合资金流和信息流,提升农业小微企业与农户的获贷能力。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研究成果转换,推动农村产业走差异化、科技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压实“姓农为农”主体责任。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应担负起涉农金融的主体责任。以农商银行为代表的农村中小法人银行机构优化法人治理结构,提升法人治理水平,引导回归本源,专注主业,下沉经营管理和服务重心,挖掘潜在的乡村发展需求。将乡村金融机构基站建设纳入乡村建设范畴来谋划推进,增强金融服务“三农”的可得性、可及性。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在更大范围筹集更多帮扶资源,以开展粮食安全保障、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等帮扶工作。此外,采取多样化人才引进方式,全面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高素质人才。
完善金融支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产业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建设,为技术和市场之间的交流合作与转化提供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横向协调,实现涉农信用数据在不同金融机构间的通用共享,允许银行、保险、担保、小贷等金融机构通过委托方式在农村开展信用评价、现场踏勘、贷前调查、贷后管理等基础工作,从而降低运营成本。
c政府同步聚合推动双向互惠发展
发挥财政资金撬动效能。打通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最后一公里”,实现农业担保业务乡镇全覆盖。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农业保险机构加大支农支小力度,稳步提高涉农、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水平,为实体经济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府性担保服务。完善“政银担”风险补偿机制,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逐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开发针对地方特色的保障险种,加大对农户的直接保费补贴和对保险公司的政策性优惠补贴。积极探索“信贷 保险 期货”等创新形式,建立农业补贴、涉农信贷、农产品期货期权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形成金融支农综合体系。
完善农村信息共享机制。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平均水平,对涉农龙头企业、乡村旅游示范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等,分门别类采取不同的信用评价标准和等级划分方式,让各类涉农主体能够获取各类金融资源的支持,满足其融资需求。加强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增加一线工作人员配置和工作经费投入,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及时更新信息,确保信息数据精准真实。把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认定、审定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资质、“三品一标”产品、名牌产品及其享受的各类政策扶持信息及时发布到信息系统,为金融机构解决涉农融资需求提供第一手资料,实现金融精准支持“三农”信息共享长效高效运作。
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指导农业龙头企业提升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意识,打破对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方式的路径依赖,引导各类资本进入农业龙头企业,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工具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d银行同频共振推动金融赋能发挥关键作用
提高农村经济主体信贷支持力度。首先,加大农户贷款投放力度。提升农村网点考核比重,充分利用“惠农e贷”等线上信用贷款产品便捷优势增量扩面;争取省级专项资金,加大县财政匹配资金,撬动银行金融资金,设立“园保贷”“服保贷”,加强与省农担公司的合作,有效破解融资难题。其次,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满足农户在金融信贷方面的需求。
加大信贷资源和政策措施倾斜度。丰富基层网点业务品种,适当下放授权审批权限,优化授信审批流程,提升金融资源与农村企业资金需求匹配度。建立尽职免责保证制度,组建银行机构不良贷款责任认定第三方仲裁机构。积极拓宽农村抵押担保范围,创新养殖业主体以家禽、农用机具等资产为抵押物;建立产权交易信息平台,将农民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农业生产设施、圈舍等纳入抵押物范围;探索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担保机制,建设多元化农村资产抵押融资模式,开办农机租赁业务,采取农户联保、公司担保 农户联保等担保方式,以解决融资难问题。
强化农村银行机构经营管理水平。建立以乡村振兴局牵头、金融部门参与的农民信用和道德积分评价体系,建成覆盖全县的居民信用信息库,重点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农户进行评级授信。广泛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建设,配合试点银行实施农户信息建档行动,对信用意识良好、偿还借款及时的新型经营主体、农户配套制定信贷优惠政策。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信息,推广微贷技术手段,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业务发展等嵌入信贷系统平台,打造集约型业务运营平台,实现精细化管理。
严守涉农领域贷款风险防控底线。严格控制准入、操作、贷后等业务风险,注重加强宏观政策和产业、行业发展规律研究,在把握整个产业链风险的基础上,重点控制对核心企业的风险管理。加强日常监测,做好风险预警,主动规避和缓释客户风险。深入推进合规银行建设,在促发展和防风险之间做好平衡,牢固树立质效优先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提升风险处置能力。